皮肤
字号

书剑盛唐 第358节

尽管心里很不甘心,长孙无忌没有再争夺了。侯君集也没争了,其他人更别提了。

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,李世民体会到了乾刚独断的快感,同时也很无奈。大臣们跟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很多啊,心里都在小家优先,然后才是国家的公事。

李世民看着房玄龄就很欣慰,这位臣子好啊。所以又表示,赶紧让房遗爱和高阳结婚吧,我们做这个亲家,朕很满意。

房玄龄当场表示,都准备好了,日子到了就办事。

散会之后,房玄龄回到家里,心中很是不安,在书房里一个人坐了很久。

李诚这边回到家里,也躲到书房里不出来了。公主和李治,丢到秋萍的院子里去。这么做是有含义的,秋萍在李家最弱,唯一的依靠就是李诚了。现在她跟晋阳公主和李治关系好了,也算是多了一个靠山。

书房里的李诚非常的惶恐,因为历史上的一些细节,出现了变化。自己最大的依仗,还有没有作用真不好说了。按说今年春天,房遗爱就该娶高阳了,但是拖到现在还没办呢。

历史的惯性巨大,事情还是发生了,但是谁知道以后有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呢。比如这一次去高昌,别人都很羡慕李诚,有机会立功了。但是李诚却很清楚,侯君集和薛万彻在高昌都干了一些啥事情。

自己跟着去了,是阻止呢?还是放任自流呢?思来想去的,李诚还是没主意。说实话,高昌国鞠文泰一家人呢,都是汉人。汉朝的时候留在西域的汉人,结果后来自立了。

高昌那个地方,汉人还是主流的,但已经是汉胡混杂了。侯君集为了敛财,擅自流放无罪之人,又私藏高昌国库的珠宝。侯君集这么一带头,下面的将士也开始跟着学。缴获查抄出来的珍宝财物,被盗无数。

当然这是书上说的,实际上的情况有可能是另外一种。不管哪一种,李诚都会被牵连。如何避免被牵连呢?李诚现在就必须做好准备。

此去高昌数千里,还有两千里的沙漠,这一路可不好走。李诚负责大军的后勤,责任重大。现在就必须开始做准备了,等到准备完毕了,估计已经是秋末了。

史书记载的高昌是自己作死,阻断丝路,不让西域各位来朝拜大唐。这是我们自己的史书的记载,你可以这么理解,高昌是地区老大,毕竟是汉人的底子,在西域那个地方小范围的称王称霸。高昌距离大唐很远,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。

当下的格局是大唐为尊,西突厥是老二,老大距离比较远,老二比较近。于是,高昌与西突厥达成了盟约,一旦唐军来征伐,西突厥答应派兵增援。

因为距离太远,考虑到当时的道路条件,还有两千多里沙漠地带,对后勤可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。鞠文泰不认为大唐能下决心进攻高昌,这么远的距离,军队的数量多了,后勤就能把你拖死,来的少了,西突厥出兵,胜算则未必能有。

这些东西考虑的都很周密,看起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。但鞠文泰忽略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这是大唐,唐军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鞠文泰的判断。这么说吧,如果一万唐军遭遇五万西突厥的骑兵,干起来肯定是唐军获胜。

一万唐军遭遇十倍之敌,那就要看其他因素了,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的话,唐军还是能赢。唐军就是这么吊!以少胜多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,一汉当五胡,是这个时代的定理。

还有一个因素,突厥被大唐打怕了,自身还有其他敌人,比如薛延拓。所以,无法全力以赴的应对唐军。甚至说的严重点,看见唐军的旗号就跑路都不是新鲜事。游牧民族在战场上刚正面的水平,一直都是被吊打的节奏。

再者,西突厥自身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,内部问题很多,所以对鞠文泰的承诺,更多是是忽悠他给大唐添堵。

深知这一仗必胜的李诚,唯一要做好的就是大军的后勤工作,侯君集率一军出征,这一军大概人数是两万,这还没算辅兵。七七八八加起来,怎么也得有三万人。三万人的后勤补给,从来都不是小事情。

李义府非常意外,接到上命之后,呆滞了很久,然后才立刻收拾收拾,奔着李庄来见李诚。到地方都黄昏了,大不了在李庄过夜就是。

李诚在书房里接待他,一起吃了晚饭,没有上酒水。不是不重视他,而是要谈事情,不好喝酒,免得耽误了。

李义府在没其他人的手,很正式给李诚行礼:“多谢自成举荐之意。”

这就是聪明人,一想就明白,这差事是怎么来的。大唐重军功,这一仗看起来还是有风险的,但是对于李义府来说,风险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机会立军功。

李诚笑着摆摆手:“我推荐你可没安什么好心,接下来有你累的。我唯一能保证的,就是一旦上了战场,我负责你的安全,如果需要战死,我一定死在前面。”

李义府听了不禁动容,再次深深的躬身:“如此,义府累死有何妨?”

第四百二十五章 炒面

第四百二十五章 炒面

初期筹备的琐事很多,跟各大衙门打交道的事情,一股脑的都丢给了李义府。

李诚又一头扎进厨房了!要说这个厨房,李诚已经很久没来过了。厨娘差点跪下了,李诚才放弃亲自动手的念头。一番折腾,交代厨房准备各种材料,等他回来处置。

离开厨房,李诚又奔着后院去了,到了秋萍的院子里,李治在秋千上摇晃着,手里拿本书在看。晋阳和安乐正在疯玩,沙池里滚的一身是汗。李治时不时的看两个小的一眼,嘴角挂着微笑,丫鬟宫女在一旁干着急,没一个敢上去阻止的。

“师傅!”李治看到了李诚,赶紧从秋千上下来。

晋阳也停下来:“李自成,陪我玩。”小安乐傻乎乎的笑着,跟着喊:“玩,玩!”

“你们玩,我有要紧事,要给大军准备干粮。”李诚随口回答,秋萍从里面出来,手里拿着个长条的布袋。看过老电影的都知道,当兵的背着一条布袋子。

“师傅,弟子能跟着去看看么?”李治提出要求,晋阳没兴趣,拉着安乐继续玩。五六岁的小姑娘,再聪明懂事,那也就是个小姑娘。啥都没有玩重要!

“嗯!”李诚看了一眼布袋:“手艺不错,挺结识的。”夸了一句,秋萍微微一笑:“这算什么好手艺,又不是绣花。”挥挥手,招呼一声,李治丢下书跟着李诚走了。

“三军未动,粮草先行。任何时候,粮草都是首先要解决的事情。牲口也好,人力也罢,都是有限的。一个人或者一头牲口,携带的粮草是有限的。所以啊,要在有限的运力范围内,尽可能的多带粮草。”李诚很自然的给李治上课。

“明白了,师傅!”李治倒是和好学生,话不多,学习很认真。缺点就是性格软了点,不过李诚相信自己能培养出一个坚毅的太子来。历史上的李治由李世民亲自带大的,但作为皇帝是很忙碌的,没有多少时间带孩子。

所以呢,李治多数情况下,还是跟着宫女和太监一起生活。这些人伺候人是没问题了,但是对皇子和公主们的性格影响,好的因素少的可怜。

李诚又去了库房,去了一个坛子,打开一闻,腥味有点重。但这是好东西啊,李诚特意让人从登州弄回来的海肠子,晒干后磨成粉末。这东西不能完全替代味精,但也有六七成的功效。在这个时代,也只能用这个了。

李诚最初的目的,是为了弄点携带方便的调料,现在看来用处似乎更大一点。厨房里头,其实这东西发挥的作用不大,老一辈的厨师,哪个没有吊高汤的手艺?也就是现代人偷懒,厨师才会图省事用味精。

“闻闻看!”李诚把坛子递给李治,熏的李治皱眉头:“这是啥?黑乎乎的,味道好冲人。”

“你可别小看这个东西,这是海里捞起来的海肠子,晒干了用碾子磨成粉。这一回征高昌,干粮上头这东西是点睛之笔。”李诚笑着解释,伸手摸了摸李治的脑袋。趁现在还不是太子,多摸几次。李治很享受这种亲昵的举动,眼睛眯了起来。

厨房里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,土豆份、番薯粉、玉米粉,面粉,猪油。李诚到了就让厨娘开工,大铲子动起来,这大锅是蒸包子的,上面还有一根绳子,绑着铲子柄中间。厨娘使劲的时候,能省不少力气。这就是民间的智慧啊!

当然这就是小技巧,自然科学的高手,是不可能出现在民间的。

炒面这玩意操作简单,能长时间的保存,绝对是行军打仗的必备干粮。弄好之后,装了两袋子。随手抓一撮放嘴里,很干!这玩意不干就麻烦了,干才不容易变质。李治在一边,也抓了一小撮放嘴里,想吐出来看看师傅,没敢吐。

李诚拎着出了厨房,让李治回去歇着还不乐意,非要跟着李诚一道。

反正时间还早,这才晌午呢。吩咐下去,备马,李诚要进城。师徒二人带着四个随从,策马出了李庄,午饭之前赶到长安。回到怀贞坊,随意的对付了一顿饭。午后两人也不休息,奔着皇城就来了。皇城不是皇宫,唐朝的皇城是政府办事地点。

这地方李诚很少来,不过长安城里不认识李诚的人不多,一路往里走倒是畅通无阻。没哪个不长眼的来阻拦他。李治还是头一回来这,看啥都新鲜。跟着后面东张西望的,李诚叫了一声,他赶紧跟上来。

“师傅,找谁去?”李治好奇的问,李诚笑道:“还能找谁?侯君集啊,吏部尚书,这次是他的大总管。干粮的事情,得跟他说一声。”

到了侯君集办事的院子门口,还真有不长眼的给拦住了。不是不认识李诚,就是要拦着他。“站住,也不看看这什么地方,胡乱闯什么?”这门子脸色倨傲,抬手指着李诚说话。

李诚也没立刻搭理他,而是回头问李治:“看见没有?有句话是这么说的,叫做不打勤的,也不打懒的,专打不长眼的。”李治一听,眼睛发亮,跃跃欲试。

李诚给他个鼓励的眼神,李治冲上去,抬手对着门子就是一巴掌,啪的一声,抽的叫一个脆啊。门子被李治给抽傻了,瞪着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李治:“你敢打我?”

李治有李诚护驾,自然胆气十足,叉腰抬手指着门子的鼻子:“打的就是你这不长眼的。”现学现卖,说完了还得意的回头看看李诚。

首节上一节358/512下一节尾节返回目录

推荐阅读